close


        某朋友最近對大學生活心有所感,看了他的日誌後,不知道為什麼該考試了書也不看,還思考起「為什麼會有在大學裡很難找到知己的感覺,特別是在初中期」這個問題。


        從小學、中學、高中這段期間,同學總是一早就見面,到了晚上才分開,相處時間長達8小時,因為強制性的需要待在學校,所以不會去擔心因為距離或時間照成的疏離感。

        再加上我們的社會一直在期望我們過團體生活,「德智體群美」從小我們就有一個成績叫群育成績,運動會、園遊會、學生會、班會等等,都在強迫我們接受一個團體生活就是真理的事實,其他衍生出來的還有什麼模範生啦、少數服從多數等等,或許人在許多事上必需分工合作,畢竟是群居動物,可是上了大學,就開始獨立生活的第一步,我不否認,這的確對當時的我也造成了一些困擾。


        大學生被期許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,的確,我們不再需要被打群育成績,不在需要認識班上每一個同學,沒有一個強制性的力量讓我們長時間跟朋友處在一起,團體生活跟群體意識在大學中已經不是個必修學分,雖然大學還是有分「家」這種制度,但其實你不去,也沒有人會說什麼,只不過它有時候依然會造成一種壓力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對大學生活的這種新的人際關係處理方式還摸不找頭緒的時候,過去的朋友出現的時間與距離的考驗,也會讓我們面臨雪上加霜的感覺,有的會留下來,有的會失去,不管結果如何總之就是對我們有沉重的壓力。


        大學的課堂你可以在整整一學期中, 鐘響就進教室聽課抄筆記,下課再響就收拾東西走人, 你無需認識左右同學,課選得好,避開分組報告的話,在大學裡出現英雄主義也不是不行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不過其實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,就是不敢對他人說不,無法抗拒集體意識的同儕壓力,我的核心課老師在課堂上提到,他到西班牙留學時,那裡的學生是公歸公私歸私,借筆記或是請假後問上次老師說了什麼,都會收費或是不告訴你,反觀台灣學生,不知道是不是儒家思想的關係,隨便找個同學問或是借筆記,答案幾乎都會是ok,這反映出了的確我們不敢say no嗎?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朋友找一起去夜唱、打球或是一些娛樂活動,這些活動只是增加額外一些回憶,或是與朋友之間的互動而已,或許可以在這些額外相處的時間內,一拍即合,從此變成好朋友,可是機率應該是不高啦(笑)。


        我想獨立生活也必要就是選擇跟過濾一些邀約,去你想去的,不要勉強自己,一些被拜託的事也是,不想做或超出能力範圍的事就別做了,拒絕不了又要怨天尤人,這樣又埋怨大學生活,這樣就不對了吧!

        我的時間只有24小時,我的體力有限,青春太短暫,美國心理學作家John Powell說「我不能和很多人建立愛的關係 這樣做 我會累死 所以 我必須選擇」,選擇自己專屬的團體,朋友是越多越好沒錯,可是需要你花心思去灌溉經營的只需要那幾個就好了,其他的大學同學不過是泛泛之交點頭之交,見面時能談笑幾句,保持在這種只是"同學"的關係,我覺得距離很適切。如果當你中樂透後,會想要帶他們一起去環遊世界的話,我想那個朋友會是你真心想去對待的朋友,並不是只有吃喝玩樂的時候才想到他們的。
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前面幾段所說的,有些純粹是一些心有所感,我本人還是很享受團體生活,各有各的好,或許曾經我希望的友情是威士忌,可是到處都喝威士忌會醉吧(笑),淡淡的茶香,也很爽口,以後我們會有工作,會有家庭,會很難見面,只要見面的時候不要忘了我的名字跟想不起我是誰就好了XD。

        我還要學習的還有很多,我發現坦白是我現在的一個難關,我以為不用說得那麼清楚,其實,是有必要的。

        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in 的頭像
    Lin

    人一開始思考;生命便有了重量。

   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3) 人氣()